我們學佛一段時間後,或多或少會有出家的想法,但末學認為真正具足佛法正見、真正發好心出家者,百不及一。所以,朋友徵詢意見時,總是勸其三思。現在節錄幾段印順導師在其著作中之看法,讓想出家的朋友看看、想想。
學佛,是離不了修持的。持是受持,是「擇善而固執之」的意思。修是熏修 ,是依著受持的佛法去學習。照中文的訓釋,如修身,修理等,修有改正的意思 。依佛法,修是熏發義;由於學習,能熏發現在與末來的善根,叫做修。說起修持,有的總以為要擺脫一切事務,這是與大乘不相應的修行!大乘法門,如布施 ,持戒,愛語,利行,同事,習定,修慧,念佛,供養,懺悔等,凡是學習自利利他的,培養福德智慧的,都是修行,決無離棄世間善行的道理。《佛在人間.人間佛教要略》122頁
釋尊的時代,印度社會的風尚,正走上極端的路子。有的是樂行者,就是縱欲的享樂主義者,這是大多數。大家在物欲的追求中,爭取,享受,為無窮的欲望所奴役。最極端的,有唯物論的順世外道,還有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,以男女交合為大樂,看作解脫生死的妙法。相反的是苦行者,就是禁欲的克己主義者。這如各沙門團,當時的出家外道。最極端的,是耆那教徒。他們過著極端的苦行,有的不穿衣服;有的冷天臥在冰上,暑天曬在太陽下;或者睡在荊棘上。吃的,有的不吃熟食,專吃野菜水果;有的喝水;有的服氣。戕賊自己的身心,被看作神聖的修行。釋尊初轉法輪,首先揭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行。認為極端的樂行與苦行,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,不能引導到解脫的境地。所以佛的真「解脫道」,是「遠離」那「苦」行與「樂」行「二邊」,而保持那中道的──以智化情的生活。克制自己,而不可戕賊自己;受用維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,而不可放縱。惟有這樣,才能引上解脫的正道。
佛以中道行為正鵠,而當時的根機,是有偏苦偏樂傾向的。適應這不同的 根性而引導他,所以聲聞弟子,就有在家與出家二類。在家與出家,主要是生活方式的不同。當時,佛為大眾說法,有的聽了法,或者悟了真諦,就自願歸依三寶,作佛的在家弟子。有的聽了法,或者悟了真諦,就自願隨佛出家,作佛的出家弟子。在信仰,修行,證悟上,在家與出家,是沒有差別的。那為什麼有的自願在家,有的自願出家呢?這就是由於性情及生活好尚的不同。所以,佛為了隨「順攝」受「樂行者」,有在家弟子。他們照樣的夫妻兒女,還是 從政,從軍,農工商賈,過著「在家」的生活。如頻婆沙羅王,末利夫人,須達多長者,質多長者,黎斯達多大將等。雖過著在家生活,卻「修」學佛的正「法行」,如三歸,五戒,定,慧等。只要有出離心,雖過著豐裕的生活,但不礙修行,一樣的了脫生死。一方面,為了隨「順攝」受「苦行者」的根性,有出家弟子,多數是從出家外道處轉化來的,如五比丘,摩訶迦葉,三迦葉,舍利弗,目犍連等。他們慣習於出家,過著嚴肅的生活:少欲知足;不畜錢財;不近淫欲,這才自願作「出家」的「沙門」。沙門是梵語,勤息的意思,是各種出家者的通稱。但這是大概的分類,如動機不純,或被動的出家者,就有樂行根性的。如佛回到故鄉,釋迦族的年青子弟,大批來出家,如阿難等,精神上就與大迦葉等不同。同樣的,在家弟子中,也有過著嚴肅生活的。總之,順樂行的在家也好,順苦行的出家也好,只要有出離心,過著不過分縱欲,不過分苦行的中道生活,都是佛的聲聞弟子。依法修行,都有證得聲聞道果,解脫生死的可能。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137頁
一般人,總以自己的個性,自己的偏好去衡量一切,而不知學佛(這還是共三乘的)是有不同類型的。這才重信的,把專究法義的法行人,看作不修行,而自己才是利根。重視慧解的,把重信者的信行,看作盲修瞎鍊(這可能是盲修,要看師長的教導怎樣)。又如有的偏重山林,讚美精苦的生活,甚至說:『行必頭陀,住必蘭若』,輕視人間比丘。而遊化人間的,又每每輕視獨住比丘,說是自私自利。又如在家與出家的,也常因觀點的不同而互相輕毀。過去,佛教是偏重出家的。不問是否能適合出家的生活,是否能少欲知足,是否對利養心與眷屬心,能不太染著,大家來出家了,而多數不合於出家的性格,這才僧格低落了。不是爭名利,便是圖享受。打著弘法利生的招牌,實際是爭地盤,打天下。或者攝受徒眾,爭取信眾,造成與佛法無關的派系惡果。也許做在家弟子,還適當得多,可以多修集些功德呢!總之,學佛是有不同根性,不同風格的,所以應尊重別人,更應該認識自己。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142頁
在佛的聲聞弟子中,也有種種的根性,先說在家與出家的二類。
釋尊的時代,印度社會的風尚,正走上極端的路子。有的是樂行者,就是 縱欲的享樂主義者,這是大多數。大家在物欲的追求中,爭取,享受,為無窮 的欲望所奴役。最極端的,有唯物論的順世外道,還有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, 以男女交合為大樂,看作解脫生死的妙法。相反的是苦行者,就是禁欲的克己 主義者。這如各沙門團,當時的出家外道。最極端的,是耆那教徒。他們過著 極端的苦行,有的不穿衣服;有的冷天臥在冰上,暑天曬在太陽下;或者睡在 荊棘上。吃的,有的不吃熟食,專吃野菜水果;有的喝水;有的服氣。戕賊自 [P138] 己的身心,被看作神聖的修行。釋尊初轉法輪,首先揭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行 。認為極端的樂行與苦行,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,不能引導到解脫的境地 。所以佛的真「解脫道」,是「遠離」那「苦」行與「樂」行「二邊」,而保 持那中道的──以智化情的生活。克制自己,而不可戕賊自己;受用維持生存 所必需的享受,而不可放縱。惟有這樣,才能引上解脫的正道。
佛以中道行為正鵠,而當時的根機,是有偏苦偏樂傾向的。適應這不同的 根性而引導他,所以聲聞弟子,就有在家與出家二類。在家與出家,主要是生 活方式的不同。當時,佛為大眾說法,有的聽了法,或者悟了真諦,就自願歸 依三寶,作佛的在家弟子。有的聽了法,或者悟了真諦,就自願隨佛出家,作 佛的出家弟子。在信仰,修行,證悟上,在家與出家,是沒有差別的。那為什 麼有的自願在家,有的自願出家呢?這就是由於性情及生活好尚的不同。所以 ,佛為了隨「順攝」受「樂行者」,有在家弟子。他們照樣的夫妻兒女,還是 從政,從軍,農工商賈,過著「在家」的生活。如頻婆沙羅王,末利夫人,須 [P139] 達多長者,質多長者,黎斯達多大將等。雖過著在家生活,卻「修」學佛的正 「法行」,如三歸,五戒,定,慧等。只要有出離心,雖過著豐裕的生活,但 不礙修行,一樣的了脫生死。一方面,為了隨「順攝」受「苦行者」的根性, 有出家弟子,多數是從出家外道處轉化來的,如五比丘,摩訶迦葉,三迦葉, 舍利弗,目犍連等。他們慣習於出家,過著嚴肅的生活:少欲知足;不畜錢財 ;不近淫欲,這才自願作「出家」的「沙門」。沙門是梵語,勤息的意思,是 各種出家者的通稱。但這是大概的分類,如動機不純,或被動的出家者,就有 樂行根性的。如佛回到故鄉,釋迦族的年青子弟,大批來出家,如阿難等,精 神上就與大迦葉等不同。同樣的,在家弟子中,也有過著嚴肅生活的。總之, 順樂行的在家也好,順苦行的出家也好,只要有出離心,過著不過分縱欲,不 過分苦行的中道生活,都是佛的聲聞弟子。依法修行,都有證得聲聞道果,解 脫生死的可能。
留言列表